新創見公共事務研究中心

融入大灣區的思想準備

2017年10月22日

融入大灣區的思想準備
關建基


| 線報 | 2017年 10月22日 |
http://linepost.hk/?uid=20479...


從行政長官首份施政報告中獲悉, 特區政府已大致完成《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規劃》)草擬工作, 稍後由國務院頒布的《規劃》, 將為實現粵港澳三地優勢互補、 構建世界級城市群譜出藍圖。 2017 年 4 月 11 日,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接見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時提到「今年, 中央政府要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 可見, 粵港澳區域內城市發展已經提升至國家戰略層級, 並有望打造為世界一流城市群區。

2016 年度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總量近 1.4 萬億美元, 與世界三大灣區紐約灣區、 舊金山灣區以及東京灣區的經濟總量不相伯仲, 但差別在於上述灣區內的城市群從屬一個管治體制, 而粵港澳大灣區的現狀是一國兩制三稅區。 特區政府積極參與推進大灣區建設的方向是毋庸置疑的, 亦是大勢所趨。

筆者認為, 要思考如何讓港人及早適應在大灣區就學、 就業、 創業、 營商、 生活以至養老, 接納跨域人流、 物流、 資金流和訊息流的模式, 務求大灣區能夠成為港人安居樂業之選。 特區政府除了推動產業多元化, 拓展創新及科技發展方面之外, 更應從學校教育、 社區教育、 心態教育方面著手。

套用本年度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榜眼, 廣東佛山市委常委, 南海區委書記黃志豪的一席話「南海未來的發展, 關鍵靠人才, 基礎在教育」。 換言之, 無論是香港, 乃至整個大灣區城市群, 掌舵人的指導思想, 都離不開人才的培養與羅致。

回顧過去廿年, 特區的中學教育沒有得到應有的健康發展, 究其原因, 是不少教育工作者的意識陷入一種自我防衛狀態, 對於任何認識自己國家歷史、 文化、 經濟、 科技、 政治體制和法律等各方面的正面資訊, 均採取自我封閉的逃避心態。 更遺憾的是, 這些為人師表者享受著特區的俸祿、 納稅人的供養, 不但沒有摒棄個人的政治取態, 中肯地教育社會的未來接班人, 更利用學者的光環, 宣揚無助社會建設的對抗性思想。

這群不能自拔、 彷彿掉入政治泥沼的狹隘學者, 最大成就便是連續廿年都獲頒一個「蹉跎歲月」金像獎。 時至今日, 社會應摒除抱殘守缺的心態, 認真審視國家全方位高速發展對全球經濟所帶來的格局變化。

可幸的是,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是適用粤語為日常交流用語的生活圈, 藉著語言的共性, 港人更容易透過交流及學習活動, 認識國情、 鄉土情, 欣賞及傳承優秀的中華文化和歷史, 建立正面的價值觀和態度。
因此, 我們更應同心協力, 發揮香港的獨特優勢, 珍惜國家給予的寬容, 青年朋友要爭取參與任何可以提升自我的發展機遇、 實習機會, 以建立個人的社會網絡, 擴闊跨地域視野及規劃未來學業或職業生涯, 成為有識見、 富責任感、 具國家觀念的公民, 對國家及香港社會作出積極貢獻。
關建基, 香港青年新創見秘書長及公共事務委員會委員, 上海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理事, 曾在大灣區長期工作及生活。